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国际前沿学术讲座第5期“儒学对当代越南的若干价值”举行

发布日期:2025-08-30 09:23 发布人:胡玉翠、陈萌萌 点击:

8月29日下午,山东大学国际前沿学术讲座第5期在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所所长阮才东教授作“儒学对当代越南的若干价值”主题讲座,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主持。

阮才东教授指出,儒学是一个源自中国的学说和思想体系,已经传入越南并在越南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从历史阶段入手,指出越南儒学的发展可分为若干重要阶段:北属时期的早期传入与汉学影响;士燮时期的南方样态与儒释道并存;李陈时期儒学制度化、文庙与国子监的建立;黎初的儒学独尊与封建中央集权模式确立;以及郑阮时代儒学在南北分治语境下的不同发展与政治工具化倾向。阮才东教授强调,儒学在越南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在本土社会、宗教与习俗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具有“南方色彩”的本土化形态。

在对越南儒学的特征分析中,阮才东教授提出了几条学术判断:其一是高度的融合与包容性——儒学长期与佛教、道教及阴阳本土信仰交融,形成“儒释并行”的社会实践;其二是非集权性倾向,尤其体现在乡村儒学和平民儒学的自治传统,通过乡约、村规将儒家道德嵌入基层治理;其三是实用性与灵活性,越南儒学偏重文史与道德教化,而非抽象系统的哲学构建;其四是人格与家庭伦理的优先性,忠、孝、仁、义等价值长期渗透到民间生活与乡土文化中。

阮才东教授在充分肯定儒学的积极功能的同时,也未回避其局限:传统儒学在某些历史阶段倾向于文献主义、重礼乐轻技艺,导致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相对忽视;教育体系的形式化与功利导向也可能强化阶层固化与保守心态,制约社会创新与个人独立性。这种双重性使得儒学既是文化凝聚力与道德资源的来源,也可能成为阻碍现代化转型的惯性因素。

针对当代越南如何汲取儒家资源服务国家现代化,阮才东教授提出了若干富有针对性的观点。首先,儒家理念可为构建国家价值体系提供历史资源,尤其是在强调“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政治伦理上,与现代民主治理理念存在共通之处,可成为推动公众参与与责任感的文化基础。其次,儒学的重教传统与“选贤与能”思想为人才制度与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强调通过教育实现机会平等、以选拔贤能服务国家发展的机制设计。再次,儒学的包容性与“三教同源”的文化传统,有助于越南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文化主体性并开展区域文化交流。

在方法论与政策建议层面,阮才东教授主张用新的心态与方法研究越南儒学:一方面坚持历史辨识,厘清儒学的本土化轨迹与民间表现;另一方面倡导跨学科视角,将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法治与社会政策相结合,避免将儒学简单工具化或教条化。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在教育改革中兼顾道德教育与科学素养,推动教育机会均等;在乡村治理中挖掘乡约等传统治理资源以辅助基层自治;在国家价值体系建设中,既吸收儒家伦理的积极成分,也通过制度设计防范其保守偏向。

阮才东教授总结指出,儒学作为越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珍贵的价值宝库”,也需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进行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转化。为此,需要持续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推动儒学与现代制度、经济与科技发展相结合,以期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实现文化传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会上,杨朝明教授、李康齐教授、陈晨捷副教授分别围绕越南儒学的发展方向谈了自己的看法。三位学者在根植历史脉络与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达成了若干共识:一是强调对越南儒学的批判性继承,既要肯定其在个人道德、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保守性与封闭性;二是主张将儒学资源与现代制度建设相结合,尤其在教育均等、人才选拔和基层治理中探索制度化路径,使传统伦理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与公共参与的文化支撑;三是呼吁在方法论上坚持跨学科研究,既要深化历史、哲学与宗教层面的学术阐释,也要结合政治学、教育学与法学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最后,曾振宇教授总结指出,唯有通过持续的学术研究、社会对话与政策试验,才能实现儒学价值的现代转化,使这一传统资源在推动越南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文化自信重建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本期国际前沿学术讲座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联合主办,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中文系李康齐教授,儒学院杨朝明教授、陈晨捷副教授、李富强副教授以及中国哲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共同参与本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