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者动态 > 正文

管恩森:老子的帐幕——理雅各、林语堂英译《道德经》辩读研究

发布日期:2020-06-26 14:29 发布人: 点击:

               

本书简介:

大卫•福特把“经文辩读”称为“帐幕中的会谈”,在福特看来,“帐幕是一种学习、会谈之所的象征,正如它们曾真正如此”,同时,“帐幕又借助旅行将不同空间连接起来。这种‘间性’(in-betweenness)也是经文辩读不同方式的一种富有意义的隐喻。”此类场景的描述与中国古代文人席地而坐、围而坐谈的传统颇有相通之处,帐幕会谈,坐而论道;经文辩读,和而不同,呈现出一种轻松、自由、平等的境界。事实上,“帐幕”只是行止、坐谈的场所,真正能够使“经文辩读”持续、深入展开的核心,依然是具有思辨性的经文、命题、意义等,惟其如此,方能将自由、平等的坐谈引至智性的领域。

理雅各、林语堂英译《道德经》,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文本翻译活动,而具有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含着多元指涉的学术价值。因此,以理雅各、林语堂英译《道德经》为实例,研究经典翻译过程中的中西“经文辩读”,这一课题既有意思(内容)、又有意义(价值)、更有意味(影响)。

理雅各、林语堂英译《道德经》辩读涵纳了多个层面、多种维度的“对话”关系:一是理雅各、林语堂对《道德经》版本及其注本之间甄别、校勘、参考等形成的“经文辩读”关系,这是版本与注本、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今古对话”;二是理雅各、林语堂两人的翻译实践及其英译文本《道德经》经文之间形成的“经文辩读”,这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文本对话”;三是理雅各、林语堂对《道德经》经文的理解、注解而与《道德经》经文本义之间形成的“经文辩读”关系,这是他们个人化的理解与经文本义之间的“意义对话”;四是理雅各、林语堂及其英译《道德经》与《道德经》世界性影响而形成的“经文辩读”,这是经典与经典化、民族与世界性之间的“价值对话”。

理雅各、林语堂英译《道德经》的过程,实则是一种跨文化对话与理解的过程。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尽管带有宗教信仰的前理解,在对《道德经》经文辩读过程中,通过比较、理解、会通的方法,秉持文化理解与文化间性原则,并没有刻意将《道德经》基督教化,使得他们的翻译与辩读,始终保持了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求同与辨异、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是中西经文辩读中富有实践性、理论性的价值的典范。

以理雅各、林语堂英译《道德经》为例,结合中西“经文辩读”的理论及实践,旨在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中,中国经典自身意义的生成与播撒,在理解、诠释、传译的过程基础上,确定“中国在世界思想史中的地位”,促进中国智慧的世界化,进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智慧。

    (作者介绍: 管恩森,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时间:2020年1月第1版,ISBN:978-7-5333-4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