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者动态 > 正文

黄凯南:打出“防控+生产”组合拳

发布日期:2020-03-03 11:02 发布人: 点击:

 

  光明智库: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包括刚刚脱贫的农户在内的特殊群体需要得到格外关注。如何不让疫情给脱贫攻坚“拖后腿”,在应对疫情的同时做好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

  山东大学(威海)副校长、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凯南:

  针对当前疫情,必须充分激发县域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创造力和活力,立足实际制定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方案,在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

  第一,落实以县域为单元的科学分级分类防控,鼓励各县根据实际情况以乡镇为单位细化分类防控措施,加快出台恢复生产秩序的举措,科学评估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精准施策。结合扶贫攻坚积累的建档立卡数据,充分发挥扶贫干部和村社区干部联络贫困户的信息优势和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精准摸查每一位贫困户的情况,科学研判和预测疫情对不同贫困户短期和长期的异质性影响,迅速将问题集中与反馈,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同一地级市辖区内疫情通常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个县域里的乡镇之间也存在差别,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简单管理。分级分类防控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实事求是原则,推动疫情防控大数据与扶贫大数据结合,通过分级防控网格化与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寻找疫情防控与复工生产的最优平衡点,打出“防控+生产”组合拳。

  第二,加强财政和金融对贫困县、扶贫企业和贫困人口的精准支持力度,合理分担疫情引起的社会和经济风险。增加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调整资金分配结构,优化资金使用要求,重点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贫困地区、企业和人员倾斜,财政资金既要发挥雪中送炭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功能,也要发挥对扶贫产业项目建设、扶贫企业生产、扶贫车间复工等方面的保护和促进作用。配合减税降费,对疫情严重的贫困县和行业给予重点支持,减轻企业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于疫情严重的贫困县给予更多灵活性、便利性的金融安排,降低融资成本。对于因疫情而导致无法按期还款的贫困户给予适当的延期。

  第三,构建疫情防控期间多主体、多层级协同服务的帮扶体系,建立各类供需信息平台,助力贫困户就业、生产和销售,减少贫困户收入损失。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民重要的增收来源,必须高度重视疫情对外出务工农民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为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返岗返程创造良好条件,降低复工成本和返程风险。增设疫情防控期间的公益岗位,推动扶贫车间复工生产,优先解决贫困户就近就业。帮助养殖业尤其是禽类养殖的贫困农民解决原材料供应和物流运输难题,降低收入损失。做好贫困户的农资供应,为贫困户恢复农业种植和生产创造条件。继续做好消费扶贫工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定向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贫困县和贫困户。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制定物流补贴等临时性优惠政策,减少流通成本,解决贫困户因疫情导致的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第四,高度重视疫情对尚未摘帽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切实做好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加大对疫情严重已摘帽贫困县的支持力度,巩固脱贫成果。截至217日,在全国尚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中,有44个县未有确诊病例报告。尽管目前贫困县疫情较轻,但由于贫困县医疗卫生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疫情防控仍不可懈怠。对于尚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和贫困村,必须科学研判疫情对脱贫摘帽的不利影响,聚焦突出问题,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挂牌督导,确保全部脱贫。这次疫情对于刚刚摘帽的贫困县,特别是湖北省25个已摘帽贫困县的短期发展形成较大的压力。其中,孝感、黄冈所辖7个贫困县均为重灾区。相对疫区之外的贫困县,湖北省贫困县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生产,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更大,可能出现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状况。对于疫区的贫困县,在严格落实贫困县“四不摘”的基础上,必须提供精准定向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防止因疫情返贫。

来源:《光明日报》(20200227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