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承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之余波而兴起,以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转向为标志而发生视角转换,由此引发了学术理念、研究技术、知识生产及学科意识的递进式发展,逐渐壮大成为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学术力量。无论是对村落研究单元边界的裁定,对民俗学学科边界的探索,还是“标志性文化”“语境中的民俗”“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礼俗互动”等学术概念的提出,都显示出民俗学者在当代学术版图中积极有为的努力。以“边界”为视角,有助于理清学人学术理念的嬗变与相关知识的积累递进,发掘中国学术实践的“本土话语”,并借助与西方“边界理论”的比较与对话,助推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学术观念重构、话语系统重建乃至学科的整体发展。
(李海云,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师)
本文发表在《民俗研究》2018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9年第3期主体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