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者动态 > 正文

张士闪: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

发布日期:2017-06-04 15:49 发布人:管理员 点击:

       中国很早以来就已形成所谓“礼俗社会”,呈现出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联合运作的社会形态。“礼”“俗”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话语形式,关乎中华文明内部自我制衡的文化政治传统与社会运作机制。作为社会现象,“礼”与国家政治逐渐结合成为一种文化制度,“俗”则在地方生活的运作中呈现出民间“微政治”的多种社会样态。作为话语形式,礼与俗逐渐成为传统社会中勾连官方、文人精英与普通民众的文化工具,在国家统治阶层是治国驭民之术,在文人精英群体是安身立命之资,在民众手中则是社会交往的依据,由此形成所谓“礼俗社会”的文化认同,是“局内人”操持生计、理解社会、运作政治的潜在规则。中国社会悠久历史进程中的“礼俗互动”,维系着“国家大一统”与地方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多种社会力量交互作用下的礼与俗的分合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运作机制。
       尽管国家之礼与民间之俗在话语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但不应视作两种不同文化的并置,而是同一种文化内部密切关联着的不同表达,只不过前者偏重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性规定,后者偏重于民众生活层面的自发性传承。“礼”与“俗”之间既可以互益互补,也可能互制互斥。在中国社会政治传统中,总是借助“礼俗互动”将国家政治与民间“微观政治”贯通起来,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建基于民俗传统的神圣性之上,从而将二者之间可能的互制互斥关系巧妙予以弱化或规避,努力实现国家-社会的礼俗一体化追求。礼俗互动的核心要义,正是借助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政治与民间“微观政治”贯通起来,保障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消除显在与潜在的社会危机。
       在以“时空压缩”为特征当代社会格局中,国际动向、国家政治与地方社会之间,呈现出空前复杂的互动态势。我国时或面临着国际规则、国家法权与民间治权等方面的多重考量,“礼俗互动”所寓含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社会运作机制或有助益。
作者单位:张士闪,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原文18000多字,刊载《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7年第6期主体转载,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