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11月8日,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文化工业再认识与新时代文化产业”暨长风论坛分三次在线上进行。沙龙围绕文化工业再认识与新时代文化产业主题,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解学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中国海洋大学助理研究员吴倩、云南大学助理研究员耿达、山东大学副教授邵明华、助理研究员章军杰分别做主题发言,章军杰主持沙龙。

10月28日,范建华教授做题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报告。范教授从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四个方面,探析了新时代中国如何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

11月6日,解学芳教授做题为《智能时代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学术报告。谢教授从智能+、新冠疫情、新旧动能等大背景出发,提出人工智能加速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并创造性提出从3G4G到5G的移动互联网赋权;网格化、数据化、体验化的创新赋能;技术创新、内容创新与模式创新的创新集聚;从“选择性介入”到“全面入侵”的AI赋能;文化科技伦理+人的主体性的平衡基准等五个维度的现代文化产业创新趋势与特点。

11月8日,金元浦教授以《我国文化创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与新趋势》为题,从走向十四五、走向更艰巨的一百年“转换期”的宏大叙事出发,结合大量前沿实践案例,创造性提出我国创意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外循环、科文统筹、系统创新、跨界协同的总体趋势,指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与文化和旅游相关的大众化、普及化的实体产业以及与互联网、移动密切相关的数字文化产业双线交错的发展态势;形成由文化创意新航母发展模态、创意企业大发展的独角兽模态和培育千百万创客的满天星斗模态等三个层级构成的创意经济的新梯形结构;跨界融合运行的文创头部经济,数字文化科技企业成为文创的领军产业;文创独角兽竞争加剧与金融投资回暖;培育千百万创客的满天星斗模态;文创IP创新与区块链及版权保护;创意设计的核心开发作用;文脉中国深度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产业运行等八个方面的态势。

邵明华副教授以《新时代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兼论新文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为题,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当下新文科建设的三个方面的着力点。一是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专业、跨学院、甚至是跨学校的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设有利于新文科蓬勃发展的制度环境,以最大程度激发现有学科的交叉创新潜能;二是切实尊重学科差异,建立新文科分类评价和分类发展的系统评价体系,为教学科研主体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提供内驱动力;三是与时俱进,确定新学科新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身份地位,以及根据新文科发展需要增设新的专业硕士学位,理顺新学科专业贯通培养体系,为新文科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耿达博士以《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为题,基于云南的调研,指出文化和旅游融合涉及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三个不同的行业领域,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边界也发生了转换,公共文化模式创新本质上是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过程,涉及物理空间、制度空间、活动空间与预留空间的不同层次。

吴倩博士以《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供需协同机制——一种生产关系重构的视角》为题,从消费的重要性——文化消费的特殊性——文化消费的供需错位————数字技术为供需协同提供新的可能出发,结合学术史的梳理提出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供需协同问题,并将数字技术不仅作为背景也作为变量因素,信息社会学家的理论资源即“数字技术即生产关系重构”,可以提供一种“数字技术为何能够实现供需协同的机制”解释。即,文化生产者、消费者、第三方机构、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的高效、实时互动以及网络化协同促成了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高效率响应,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文化生产者能搜集、整合、挖掘和分析消费者数据,同时也正是这样的网络化互动促成了文化供给的多样性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最终促成供需协同的达成。
章军杰博士以《文化技术变革、新旧动能转换与文化产业创新范式的演进》为题,从文化技术史出发,指出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文化技术变革,推动文化生产由手工生产向机械复制的新旧动能转变,亦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文化技术变革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这种动态过程构成了文化产业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也倒逼文化产业不断做出调整和更新,文化产业呈现“机械复制—数字复制”的生产变革、“静态文字—动态影像”的业态变革、“真实空间—虚拟空间”的空间变革,并认为生态系统创新改变了单纯增加要素供给的要素创新范式,强调要素、环境与系统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文化产业创新范式的变革,这也为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的解释进路和路径选择。
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变化的新时代,对文化工业的再认识可以调动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实践活跃性,加深对文化产业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围绕数字技术下的公共文化空间、文旅融合的对位性发展与融汇性发展、文化技术变革引发的文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等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加深了对新时代文化工业,以及何为文化产业新时代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