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纵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纵横 > 正文

山东大学第34期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沙龙举行

发布日期:2013-11-11 00:00 发布人:管理员 点击:

山东大学第34期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沙龙之分析哲学论坛有幸邀请到了黄原博士主讲,题目为“推理缺陷与妄想”。沙龙于11月7日晚7:00在知新楼A1408室举行,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科技哲学专业李胜辉博士主持。

    本次沙龙黄原博士首先从日常及心理学两个层面对“妄想”作出解释,进行简单分类,指出“妄想”的一般特征;接着对“妄想”的病理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分为“单一因素理论”和“柯德哈特二因素理论”。其中,第一因素是一种神经心理学的缺陷,而第二因素与人的信念评价系统相关。他指出第二因素理论在解释“妄想”时是必不可少的,并对其作出重点阐述,同时指出第二因素中的哪些要素是形成妄想的核心。

 黄原博士说道:由此,人们考察一种候选理论——推理缺陷理论。坚持:1、第二因素的核心在于人的推理缺陷;2、推理缺陷集中体现在工作记忆损伤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妄想患者的工作记忆表现来推测第二因素中的核心要素。随后,他列举了两个实验:四卡片实验和珠子实验。

 在“四卡片实验”中,常人能够轻易完成的任务中,妄想患者表现糟糕。对于这种结果的解释,有三种可能:

1) 长时记忆损伤

2) 工作记忆损伤

3) 实验参与动力不足

    我们将看到,长时记忆损伤和实验参与动力不足这两种解释并不合理,而工作记忆损伤解释值得关注。

    在“珠子实验”中,妄想患者相对于常人,表现出一种“妄下结论”(jumping to conclusions)偏见——他们相较于常人,仅凭更少的证据就过快地作出结论。妄想的“高危人群”表现出工作记忆的缺陷。

    沙龙结束后,黄原博士和现场师生围绕“妄想”的定义及两个实验的恰当性进行了广泛而热烈地探讨。

                                                                            (作者:刘文龙  编辑:刘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