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晚,山东大学第47期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沙龙之分析哲学论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1408举行。本期论坛邀请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华平副教授,做了题为“知觉认识论”的报告。哲社学院院长刘杰教授担任报告主持人。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1)知觉认识论的两种进路;(2)非推理辩护与直接辩护;(3)知觉经验的表征内容与现象特征;(4)知觉辩护的强度。
对于知觉认识论的解释,王教授认为,它主要阐述了“知觉经验是如何辩护知觉信念的”。接着他指出当今学术界对于知觉认识论的两条研究进路:一条是自然主义的,另一条是是先验主义的。在王教授看来,这两条道路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问题,最好将两结合起来,以寻求新的路径。
接着,王教授对“辩护”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他将辩护分为非推理辩护与直接辩护。与众多学者不同,他认为知觉经验无需辩护,它为其他知识提供辩护。为了支持直接辩护的观点,他通过“无穷后退问题”和“内省信念的辩护”两点理由来进行了说明。
此外,王教授还讲到,知觉经验的辩护效力有可能来自它的现象特征。他对近年来心灵哲学中出现的反分离主义趋势表示赞同,但同时也对现象内容的还原论解释提出怀疑,并进行了逻辑分析。王教授对知觉辩护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概括为如下图式:(1)PE;(2)没有异常;(3)那么,Bp。其中,P是知觉经验E所具有的现象内容,Bp是以命题p为内容的知觉经验,并且p为P所蕴含。
最后,王教授对知觉辩护的强度进行了简短地交待。在他看来,知觉辩护并不是初步的,因为如果知觉经验所提供的辩护只是初步的,那么它何以可能会被击败实际上就是不清楚的了。因此,那些被认为是被击败了的欺骗性情形中的辩护,实际上根本就不是知觉辩护,而真正的知觉辩护是“排除了错误的辩护”,是不可击败的。
报告结束后,王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作者:马卿誉 编辑:刘后德 )
主讲人简介:
王华平,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心灵哲学与知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