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山东大学第44期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沙龙之分析哲学论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1408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副研究员做了题为“从必然的科学到可接受的科学”的报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华平副教授担任报告主持人。
段伟文指出,传统上,我们对科学内涵的理解始终没有脱离亚里士多德“理论知识”的意味。这一古典思想断言“知识是受宇宙的客观组织所决定的”或者说“理智和自然结构是内在相符的”,即理论知识建立在绝对的形而上学基础上——其存在论基础整全而完备。段伟文认为这一观念影响深远,从自然哲学到以物理学为典范的科学对必然性与规律的探讨,无不以理论知识为目标,据此而被视为理论知识的科学成为一种人们必须无条件接受的“必然的科学”。
段伟文将这种源自希腊的思想称之为哲学化科学观,指出它涉及科学的自然哲学向度——如何用科学理论解释世界。他认为在科学的自然哲学向度里,理论所给出的世界图景不仅依据经验事实及其数量关系,还需借助若干明言或暗含的形而上学和存在论预设,其目的是让不可思者成为可思者,但在其发挥解释世界功能的同时也伴生了形而上学的冗余(如燃素、以太)。
最后,段伟文指出,现代科学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这必然导致科学观上从哲学化科学到技术化科学的改变。在技术化科学观看来,在科学活动中,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融合、渗透,科学所追求的真理不是无条件必须接受的绝对真理,而是相对于科学共同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有意义之真理,目的与价值的选择内在于科学实践之中,伦理的考量应成为科学的内置机制。换言之,科学不再是必然的,而是可接受的,至于是否是可接受的,取决于人们所设定的条件、目的以及科学所可能的后果等。
报告结束后,段伟文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作者:刘文龙 编辑:刘后德)
主讲人简介:
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科技伦理等。著有《可接受的科学:当代科学基础的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