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山东大学第40期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沙龙之分析哲学论坛在知新楼A1408室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郭鹏副教授做了题为“动物没有语言吗?”的报告,哲社学院陈晓旭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首先,郭鹏老师阐述了本次报告的整体思路:对语言进行概念分析,进而分析霍克特和乔姆斯基的相关论证,再指出两者的论证都不够充分,最后提出自己的反本质主义的主张。郭老师指出,当我们询问动物的语言是什么时,也意味着我们准备接受动物拥有语言能力,尽管它可能和人类的情形相差很大。所以,此时对语言的定义至关重要。该定义应该是非物种主义或非人类学途径的,足够的广泛以致于能够涵盖动物拥有语言的情形。
紧接着,郭老师通过分析语言学研究中两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霍克特和乔姆斯基)指出,霍克特的做法仅仅是通过和其他交流系统的比较来得出人类口语语言的特殊性,是拒绝给其他交流系统冠以“语言”的名称而已,同时存在将人类口语语言等同于人类语言的问题。换言之,霍克特的做法仅是将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流系统人为地放在了两个不同的范畴当中;就乔姆斯基而言,我们不能从“人类语言的某一唯一性特征”来得出“语言是唯一为人类所有的”这一结论。因为在这里将“人类”置换成任意一种动物都是可行的。普遍语法的提出改变了语言学的研究焦点,使之转向到“语言事实”,即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决定了人类能够使用语言。也就是说语言是我们心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生物性天资。但这却没有进化上的证据。这条路线,其实是一种本质主义的主张,即语言能力是人类的本质,其作为一基本因素,使得人类语言和其它动物的交流系统区分开来。
最后,在追问物种的本质问题时,郭老师提出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路径。对物种的反本质主义研究,他提倡生物学的个体主义: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间特定特征的差异大于不同物种间的平均差异。新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表明在使用语言上人类和其它动物并不存在进化上的差距。
报告结束后,郭老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供稿人:刘文龙 编辑:刘后德)
主讲人简介:
郭鹏,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和动物伦理学。199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哲学系,1997年获山东大学哲学硕士,2006年获英国设菲尔德大学哲学M.Phil,2001-2002年为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华生命伦理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