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山东省“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学术交流会”日前举行。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殷玉平,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致辞。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主持开幕式并作会议总结。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探寻新的发展动能已是当务之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认为,机制化建设有利于为外国合作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便利,并有助于与外国倡议和战略对接。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最主要的载体,依托并深化经济走廊建设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认为,在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下,要将挑战转化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发挥国际合作与融资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国有企业在全球化合作中的责任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更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平台,其建设路径应注重互联互通、互利共赢,持续深化务实合作,重点推进优先方向,在多领域形成联动效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李丹认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展现了责任与担当。
完善“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机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必须采取全面而系统的措施,推动机制化建设,以确保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认为,要进一步实施高水平开放,与世界市场进一步融合,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外联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对于改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中西部内陆地区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方慧认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经贸合作,吸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促进共同建设、共同发展。
完善“一带一路”绿色数字创新发展机制。共建“一带一路”,应稳妥开展绿色、数字、创新、健康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更多动力、带来更多希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周密认为,面向新环境的互联互通,需要关注硬联通与软联通的配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减少物流、信息流、人员流动和资金流的成本,为高质量合作创造条件。
数据跨境流动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孔祥荣认为,通过推动国际合作,构建数据安全合规的跨境流通体系,赋能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山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双向桥头堡。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董虹蔚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也是山东省促进内外贸融通的重要保障。
山东省“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认为,山东省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山东应抓住机遇,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完善“一带一路”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机制。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蓓蓓认为,目前,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涉外司法领域面临着许多挑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内外当事人的权益得到公正保护,并为投资者营造一个有利的商业环境。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构建系统性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合作行稳致远的关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认为,要“少一些你我之别,多一些是非之辨”,立足实际解决问题。国防科技大学张韧教授认为,可以使用地缘安全风险评估的量化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模拟和分析,从而帮助政策制定和决策分析。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綦大鹏教授认为,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要通过倡树主动但有限的安全保障理念、双向安全合作理念、新型军事安全合作理念,建构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机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李远认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不仅对于中国的开放发展意义重大,也能够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学术界应加强对于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问题的研究,更深刻地阐释好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机制和促进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刘瑾瑾 孟宏恩)转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