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诗经》、《左传》、《国语》来看,"神明"一词在春秋晚期开始流行,在此之前人们更多使用"明神"一词,可以推断,"神明"有可能由"明神"一词转化而来。"明神"的情感意志性比较强,"神明"则强调的是一种普遍化的超乎人们想象的功能与境界。《礼记》所述祭祀时"与神明交"中的神明有泛化为普遍性神明的倾向,祭祀实际上也是一种身心修炼的过程。在《礼记》、《管子》、《易传》等经典中,"天地"与"神明"、"神明之德"密切关联在一起,"神明"成为存在整体的统一性乃至变化主宰性所在,能"通达神明之德"是一种最高的生命境界。在《庄子》、《楚辞》、《黄帝内经》等书中,神明与心一体化。在神明与道、德的先后问题上,《淮南子》认为神明高于道德,《老子指归》则认为道德高于神明。神明是整体的一,神明不应拆分为并列的神与明,"神由天降,明由地出"这种破碎神明的主张在先秦经典中并无直接根据。
本文发表在《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3期。